背景資料 某山嶺隧道為單洞雙向兩車道公路隧道,其起訖樁號為K68+238~K69+538,隧道長1300m。該隧道設計圖中描述的地質情況為:K68+238~K68+298段以及K69+498~K69+538段為洞口淺埋段,地下水不發育,出露巖體極破碎,呈碎、裂狀;K68+298~K68+598段和K69+008~K69+498段,地下水不發育,巖體為較堅硬巖,巖體較破碎,裂隙較發育且有夾泥,其中,K68+398~K68+489段隧道的最小埋深為80m;K68+598~K69+008段,地下水不發育,巖體為較堅硬巖,巖體較為完整,呈塊狀體或中厚層結構,裂隙面內夾軟塑狀黃泥。 施工過程中發生如下事件: 事件一:施工單位對該隧道的圍巖進行了分級。按安全、經濟原則從 ①全斷面法、 ②環形開挖留核心土法、 ③雙側壁導坑法中比選出了一種淺埋段隧道施工方法。 事件二:根據設計要求,施工單位計劃對K68+398~K68+489段隧道實施監控,量測項目有:洞內外觀察、地表下沉、鋼架內力和外力、圍巖壓力、周邊位移、拱頂下沉、錨桿軸力等。 事件三:施工單位在K68+690~K68+693段初期支護施工時,首先采用激光斷面儀對該段隧道開挖斷面的超欠挖情況進行測量,檢驗合格后,采用干噴技術,利用掛模的方式噴射混凝士,并對噴射混凝土強度等實測項目進行了實測。 事件四:在二次初砌施工前,施工單位發現K68+328~K68+368段多處出現了噴射混凝土掉落的現象,掉落處原巖表面殘留有黃泥。施工單位提出了掉落段的處治方法,并進行了復噴施工。分析事件四中噴射混凝土因原巖面殘留黃泥而掉落的原因,并寫出施工單位復噴前應采取的措施。